大家好,我是张鹏霞,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特别的书《巨流河》。这是一本带给我许多浓烈情感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有数不清次数的哽咽,甚至泪如雨下。本书是齐邦媛女士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的回忆录,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变迁。
巨流河是清代对辽河的称呼。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他毕生的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河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其叙述深情至性、字字珠玑。
书中寥寥数语就是一段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有时几句话即讲完一个人的一生。最让人惊叹的是少年时代种种画面和感受,在跨越几十年以后竟然依旧清晰,一章一章读下去,就好像看着作者重新活了一遍。
齐邦媛出生于1924年东北的铁岭,六岁离开家乡,一路跟随父亲辗转流亡,童年和青春里战火绵延,但从未停止过求学。从南开中学到武汉大学,她拥有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教育,而那段与飞虎队员张大飞的感情,虽充满了克制,却最令人荡气回肠。这里重点分享几个最令我感动的片段。
南开中学由著名的张伯苓校长创立,出生于清末的他深知救亡图存中教育的重要。书中写道:“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中行走。‘中国不亡,有我!’这句话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
在武汉大学的求学生涯中,齐邦媛更是有幸师从朱光潜学习外国文学,从济慈的《秋颂》到雪莱的《西风颂》,奠定了其一生受用不尽的文学修养。在那个看不见前方的年代,诗词给人心极大的慰藉和力量。当她八十多岁时,依然能回忆起当年老师读到动人之处的哽咽,摘下眼镜,任眼泪流满双颊。
书的后半部,齐邦媛一家来到台湾,她用尽毕生的力量去传播推动自己热爱的教育文化事业。三十多年后,到了朱光潜的年纪,站在台北大学的讲台上,面对台下如自己当年的年轻人,她用尽一生最大的声音高声朗诵当年老师读过的雪莱的《西风颂》。
写完这本书时,齐邦媛已经85岁高龄,她一一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同窗,告别了那个充满苦难但又无处痛哭的年代。终于在垂垂老矣之时,回到家乡巨流河,暮年回首望北兮,归故乡。
书的末尾,家乡的巨流河,由渤海流入黄海、太平洋,最终到达台湾,汇入最南端的垭口海,一切归于最终的平静。至此,全书戛然而止。
下一条信息:没有下一条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