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荐书,邀您来读。本期为您推荐的是《大国工程》。
《大国工程》是一个关于科技和发现的故事,大飞机、高铁、特高压、港珠澳大桥这四项超级工程是如何决策上马的?实现了哪些关键创新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竞争?经历了哪些波折与困难……作者赵忆宁深入一线调研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创造大国工程奇迹的过程,全面反映了中国的市场创新与国家创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
这本书也试图走进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思想活动,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社会、人类之间的联系。喜欢这本《大国工程》的朋友可以关注“学习强国”新华书店网上书城,您可在专享强国价的基础上使用“5元图书券”,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此书。
更多好书欢迎继续关注“有声荐书”节目,下期再见。
“学习强国”学习电台李盈朗诵
作者简介
赵忆宁,《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2003年在新华通讯社《瞭望》新闻周刊担任记者,先后任职于政治、文化、经济、热点与专题五个部门。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获广东“十佳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称号。著有《转轨中的日本》(2007年)、《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2010年)、《中国入世大角力:新型超级大国的拐点》(2013年)、《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2014)、《大战略:“一带一路”五国探访》(2015)等。
书评
大国重器,匠心磨砺。记者深入国家四大工程,采访科研人员、产业工人,从笔尖流淌出的一个个工程,将中国梦圆梦的目标转化为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每一个感人故事都是民族共同财富的深度挖掘,充分印证了每一个重大工程的突破,都是国家意志、国家力量、国家情怀的体现。
——魏应彪(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对港珠澳大桥的跟踪报导持续了数年,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对严谨的那份执着。作者每一次的现场采访都会持续十天到半个月,写稿过程一般都要数月,这个期间我的许多同事经常会收到作者的微信、电话核实专业与细节问题。我们都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章,因为文章的真实能让我们被自己感动,在困难的时候坚定坚持的信念。我一直期待作者能将她所感受到的港珠澳大桥写成一本书,去激励更多的人。透过作者的《大国工程》,能够让人们看到祖国辉煌的未来。
——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大国工程是国之基石,高铁是大国亮丽的名片。该书通过与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等深度对话的方式,揭开了高铁等大国工程崛起的奥妙,视角独特,解读深刻,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
——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工程师们的赤子之情总能在她笔端自然流淌,很多专业问题在她笔下通俗生动。更难得的是,每项工程她总能找到清晰的历史方位,让人仿佛听到中国迈向强国路上坚实的脚步声。这是真正的中国好故事,是时代亟需的强国之音!
——查长苗(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
书摘
高层强音:中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作出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最坚定决策,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国际民用飞机圈内做市场分析的人一直关注中国经济走势,尤其关注中国与美国、欧盟关系的动态,因为两者都与飞机的订单数量和价格相关。在两大航空巨头看来,中国决定买谁家的飞机有时出于市场与商业的考虑,但经常把购买飞机作为平衡国际关系与贸易逆差的筹码。中国决定自己制造单通道飞机,对它们无疑是最坏的结果。
每当中国推进自己的大飞机(包括运输机)制造,西方媒体就冷嘲热讽。1999年中国推出的新舟60(MA60)50座级双发涡桨支线客机,被西方媒体贬低形容为“极其危险”。运-12也没有逃过类似的嘲讽,他们甚至给这款飞机起名“死亡陷阱”。C919更是遭到贬损,航空业内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航空周刊》刊载文章称,“中国商飞工程师、中层经理人和管理者根本没有商用飞机的制造经验”,断言“几乎看不到中国商飞会将其中程商用飞机C919送上天的希望”。对中国声称在8年内要制造出像波音737那种飞机,该文章的作者说,“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上C919飞往成都或上海,我不相信我能活到那一天”。
两大巨头对C919格外关注,其相关重要人士很早就猜测到,中国早晚都会自己制造大飞机。虽然研制一个新型号的飞机费用巨大,但这个决策来自于中国最高层,最终就一定会执行,并很可能取得成功。他们还认为,只有国家意志代表组成的集团(指中国商飞)才能够创造成功,这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
当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大飞机项目成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时,这些相关重要人士深知,C919已经不仅仅是一型飞机,它的背后是中国长远战略利益考量——中国不仅希望能够成为被国际认可的第二大经济体,还希望国际社会认可它是科技创新的引擎。要想做到这一点,中国需要证明自己拥有国产化任何工业产品的能力,尤其是大飞机,它关乎的是一个国家的荣誉。波音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说:“我不认为中国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障碍,他们已经两次将宇航员送到太空,而且一些世界上最好的空气动力学家就是中国人。”这型飞机将展现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雄心。
就这样,C919在质疑与猜测声中启程。来自中国商飞的信息表明,它决心成为大型民用客机世界第三大制造商,从C919命名就可以看出它要和空客、波音一道成为世界飞机市场ABC(“A”“B”“C”三大巨头)的意志,“A”来自于空客(Airbus)英文首字母,“B”来自于波音(Boeing)英文首字母,“C”来自于中国(China)和制造商中国商飞(COMAC)英文首字母。C919是中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的第二款大型民用飞机,对全球民用航空飞机制造业而言,它并不是填补中型、窄体客机研发的空白,而是分享细分市场中增长性最大的机型市场。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