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工作职能
机构设置
办事指南
联系我们
资质荣誉
联系我们  
地址: 咸阳市毕塬西路九号
电话: 029-33248703
邮箱: shaannj@shaannj.com
Q Q: 30490040223049004022 13200684111320068411
网址: http://www.shaannj.com/new/jc/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科技政策 > 详细内容
陕西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化载体、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为了扎实推进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陕西省“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制定《陕西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农机购置补贴和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作业水平显著提升、经营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机械化生产已成为陕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农机总量快速增长,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2667万千瓦,农机原值达233.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3.35%和49.44%。大中型拖拉机达11.11万台,联合收割机达4.11万台,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7.5%和58.08%;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比“十一五”末增长57.17%;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机具配套比不断提升,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果、畜、菜、茶等生产加工机械大幅度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装备稳步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2015年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23%,比“十一五”末增长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47%,比“十一五”末增长6.71个百分点;水稻、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56.04%和31.92%,比“十一五”末增长16.04和19.79个百分点。果业施肥施药基本实现机械化;蔬菜、茶叶、食用菌以及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2680万亩,利用率达到78.75%;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19.3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55.03%。农业机械化呈现速度、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特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15年底,全省拥有农机户104.59万个,从业人员达118.97万人。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6418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969个,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85.11%和338.46%,农机经销、维修以及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快速发展。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农田托管、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从偏重种植业向农业生产全领域拓展,作业环节正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实践了“农机安全互助”模式体系。全省参保会员人数已达3.8万人,覆盖了四分之一的大中拖和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机事故投诉、救援、监督和警监联合执法体系。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推进了农业机械化依法管理的进程,农机化管理、科技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销售流通、职业技能鉴定和维修、产品鉴定和质量监督、农机化信息宣传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大工程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果蔬贮藏百库工程、农机科研开发、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以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组织经营模式为重点,按照“探索-实践-验证-示范”四个步骤,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十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形成了四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和果业等六类优势特色产业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建立了同类区域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模式,率先在23个高水平示范点示范推广;全省已建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685万亩,较“十一五”末增长163%;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制定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五种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量达到2925万吨, 较“十一五”末增长72.06%;建成高标准果蔬冷藏库628座,新增贮藏能力70万吨;开发了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引进示范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粮食烘干、蔬菜栽植等机械化技术。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机化投入持续增加,投入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期间中、省共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共41.35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66%。其中,中央补贴资金33.86亿元,较“十一五”增长158%,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约100亿元。农机化投入持续增加,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丰富了农机化扶持政策支持体系。
     二、“十三五”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新一轮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机遇
     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状况日益突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仍然偏低,在解决“谁来种地”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机械化大有作为。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不断发展,以及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高性能、大马力、复合式农业机械和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必将对农机化发展产生新的推动。
三是陕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在国家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方针指导下,将会积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经济社会条件和政策环境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机遇。
   (二)面临挑战
    机械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依然是我省“十三五”农机械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机总量快速增长与结构不合理并存
    “十二五”期间,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加,但仍然存在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平原地区和传统作业环节机械多,丘陵山区和薄弱作业环节机械少;低档次、老旧机具较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少;田间作业设备较多,产前产后机械设备少等诸多发展中问题。总体呈现总量快速增长与结构性不合理并存、同质化低端产品饱和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发展态势。
    2、农机化作业水平快速提升与发展不平衡并存
    从区域看,关中平原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0%以上,但秦巴山区还不到20%;从领域和产业结构看,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从种植业结构来看,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水稻、油菜、马铃薯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从关键环节看,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播种和收获环节低。
    3、农业生产机械化需求迫切与供给不足并存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全程机械化离不开适合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装备和人才。急需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机与农艺融合,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开发、引进与试验示范,培养适应新技术与装备要求的技术人才,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对特色农机装备的需求旺盛。但受产业布局、政策扶持和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农机产品集中度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缺乏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优势特色产业急需的农机装备,制约了我省农机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弱化了对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保障作用。
    4、农机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与可研投入严重不足并存
    “十二五”期间,中、省部门财政投入3.082亿元,其中农业部部门专项投入720万元,省投农机科研开发资金仅为110万元,与农机科研开发需求相比,整体投入严重不足,且投资渠道单一,严重影响了我省农机科研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基础性与原创性开发能力不强,造成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围绕“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助推陕西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这条主线,以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重大农机化项目,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不断强化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通过五年努力,力争我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和特种农产品机械化取得较大进展,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改善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农机化发展进入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突出短板环节、薄弱区域,制定有效措施,加快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加快创新,深化融合。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全程机械化模式探索与实施,推动农机化与四化协调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促进我省农机化科学发展。
     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机制,按照“扩量、提质、增效”的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提升农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市场主导,依法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形成发展农机化的强大动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农机化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6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优势特色农产品贮藏、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农机化水平全面提升。 
     四、区域发展重点
     按照国家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本着“重点突破、提升水平、统筹协调”的宗旨,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优势特色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确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步骤。
    (一)关中平原区
     区域产业重点为小麦、玉米、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
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具配套比和使用效率;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实现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果园精准施药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多功能作业平台的示范推广力度;稳步推动“粮-畜-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引进果品初选分级、储藏保鲜等机械设备。全面提升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力推进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栽植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调控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重点推广秸秆青贮、饲草料配合搅拌、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和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二)渭北旱原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小麦、玉米、苹果、畜牧业、油菜。
重点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春玉米覆膜种植与残膜回收技术、宽幅高地隙精量施药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实现冬小麦、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果园机械开沟施肥技术、多功能作业平台的示范推广力度;引进示范果园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稳步提升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饲料配合搅拌、自动饲喂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和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重点推广油菜机械直播和收获技术与装备,引进示范航空植保技术。
    (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春玉米、苹果、小杂粮、畜牧业。
重点推广春玉米覆膜种植技术,突破玉米机械化收获和残膜回收,实现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果园生草割草机械化技术及装备、机械开沟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多功能作业平台的示范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小杂粮重点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及产后加工技术。逐步实现小杂粮生产全程机械化。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与贮藏、饲料配合搅拌、自动饲喂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和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四)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春玉米、马铃薯、畜牧业、红枣。
重点推广春玉米精量播种和机械化茎穗兼收技术与装备,实现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马铃薯重点推广冬休闲地表覆盖防风固土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及装备;积极推广大马力、复式联合农业机械;突破马铃薯机械联合收获;实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
     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草场生态恢复与改良技术,牧草机械收获技术。
红枣重点推广机械化烘干、分级技术与装备。
    (五)陕南低山平坝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水稻、油菜、茶叶。
水稻重点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技术与装备,推广轻简型作业机械;引进示范、推广水稻直播技术与烘干机械。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油菜重点推广油菜直播和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稳步提升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茶叶重点推广机械化开沟施肥、整型修剪技术与装备,引进示范采摘机械,稳步提升产后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基本实现茶叶生产机械化。
    (六)陕南中高山区
     该区域产业重点为玉米、马铃薯、蔬菜、食用菌。
玉米生产重点推广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引进示范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推广轻简型作业机械。显著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
马铃薯生产重点推广机械化种植、收获技术与装备,改善机械化作业的基础设施。快速提升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
蔬菜生产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移栽技术与装备。
食用菌重点推广机械化基料加工及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工厂化生产。
    “十三五”农机化发展区划
     区域 数量 所含建设县区
     关中平原区 27 岐山县、扶风县、眉县、乾县、武功县、兴平市、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咸阳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周至县、户县、西安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县、蓝田县、渭南临渭区、华县、大荔县、华阴县、潼关县
渭北旱原区 27 富县、洛川县、黄陵县、宜川县、黄龙县、宝鸡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凤翔县、麟游县、陇县县、千阳县、长武县、彬县、永寿县、旬邑县、淳化县、铜川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白水县、富平县、蒲城县、合阳县、澄城县、韩城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15 府谷县、吴旗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子洲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延安宝塔区、延川县、甘泉县、延长县
     长城沿线风沙区 5 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榆林榆阳区、神木县
     陕南低山平坝区 15 汉中汉台区、城固县、勉县、南郑县、洋县、安康汉滨区、石泉县、汉阴市、紫阳县、旬阳县、白河县、镇安县、山阳县、丹凤县、商南县
     陕南中高山区 14 凤县、太白县、略阳县、留坝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宁陕县、岚皋县、平利县、商洛商州区、镇坪县、柞水县、洛南县
     五、“十大”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项目
    (一)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围绕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薯类、果业、蔬菜、畜牧养殖、茶叶、食用菌等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建设25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加快普及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经营模式,推进我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其中小麦主推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械化技术;玉米主推免耕精量播种、地膜覆盖精量播种、收获和烘干机械化技术;水稻主推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和烘干机械化技术;马铃薯主推覆膜播种、水肥一体化和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
     二是建设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主推开沟施肥、高效植保、分级保鲜贮藏机械化技术。
     三是建设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个,主推饲草青贮、饲草料配合搅拌、粪便清理消毒等机械和设备。
     四是建设蔬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个,设施大棚主推节水灌溉、环境因子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露地蔬菜主推工厂化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
     五是建设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个,主推油菜直播、收获和烘干机械化技术。 
     六是建设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个,主推修剪、绿色植保、清洁化加工机械化技术。
     七是建设食用菌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个,主推菌种智能培育、接种、灭菌和基料循环利用技术。
    (二)丘陵山地机械化突破项目
     按照产业特点和地区条件,重点建设75个机械化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扶持建设1个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不少于500亩。根据本区域自然经济条件、种植结构特点,开展区域农机化发展模式研究,引进适宜山地作业的轻简型农业机械,开展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培训力度,提升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继续扶持建设宝鸡、渭南、安康、榆林、杨凌等5个区域性农机新机具试验基地。针对区域性农机化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引进先进、适用、填补空白的农业机械,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承担农机社会抢险救灾任务,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和农机专业户提供技术支撑。
    (四)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项目
     围绕果业、设施农业、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55个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破解重点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解决制约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升装备水平。
    (五)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
     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建设60个省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0万亩。重点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整地和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每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倾斜、深松作业补贴等措施,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改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提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适宜地区整县(市)推进。
    (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新技术,扶持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每年在60个涉农县(市、区)分别建设 1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力争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超过85%,重点区和禁烧区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七)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培育提升项目
      按照“扩量、提质、增效”的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扶持建设一批粮食烘干、农机销售(超市)、维修和租赁中心,壮大市场主体,规范服务行为,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建设100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00个机械化家庭农场、100个粮食烘干中心、10个农机租赁中心、50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10个区域性农机销售中心。
    (八)农机深松整地工程项目
     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统筹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示范推广大型拖拉机和深松配套机具。在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原等区域,完成2300万亩深松整地面积。重点开展机具购置、技术指导、示范引导和协调服务。
    (九)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1、农机信息化建设项目。利用卫星定位终端、视频会议系统、可视移动电话等手段,建成“三横三竖”监管调度系统,发挥“互联网+”技术功能,将全省农机管理部门、大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驾驶培训机构、大型农业机械纳入网络化统一管理、调度和定点服务,提升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2、农机鉴定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1个专业实验室、2个试验区、1个样品库、1个控制中心(含安全监控)及办公、后勤保障设施等,建筑面积约29000平方米,配套相应设备。
     3、农机事故救援装备建设项目。配备必需特种设备、信息定位系统,开展事故救援、信息服务、维修、事故勘查等专业人员培训。
     4、素质提升与培训项目。对全省农机系统管理干部进行政策、法律、业务等方面培训,培训5000人次;对农机操作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开展技能、管理知识培训,培训10万人次;对75所农机化学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进行项目扶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能力。
    (十)农机研发及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
     整合农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资源,探索农机研发创新工作机制,提升陕西农机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农机科研创新能力。
     1、扶持建设2个农机制造产业园,推动农机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构建农机产业园与我省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联动机制,农机产业园与我省农机创新主体的协作机制。对强强联合的农机企业实施专项扶持,支持2-3个企业建立农机研发中心。完善农机物流建设和农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带动我省农机工业发展升级,增强农机工业市场竞争力。
     2、加大农机研发投资力度,围绕区域发展重点,采用项目指南招标、联合攻关、产学研推管一体化运作机制,力争每年突破1-2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瓶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高度认识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农机化发展主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考核内容,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统一高效工作机制。切合当地实际,制订方案,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落实任务,夯实责任,强化绩效考核,合力推进农机化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深松(深翻)作业补贴政策,优化政策扶持机制。扶持资金优先向粮油主产区倾斜,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作业公司倾斜;对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主推技术实行分类补贴;增加农机化水平薄弱区、丘陵山区累加补贴力度。扶持机耕道、农机库棚、烘干、农机物流建设和资金扶持;加大排灌及抗旱、农业环境治理、应急抢险能力建设资金投入;协调落实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农机商品增值税、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等。合理引导农机维修、销售、农机中介机构建设,加大农机从业人员、农机经营人员素质教育扶持。
    (三)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农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服务能力,提高农机应用质量。建立农机农艺专家联合机制,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调查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指导,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管、抗灾应急、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简化工作程序,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智库建设,组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联盟,提高农业机械化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落实投入保障。加大宣传,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力度。坚持以农机从业人员为投入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农机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作用,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解决制约性问题。健全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推管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科研院所、农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机械研发、推广、生产、保障各领域,加快推进农机租赁、农机担保、农机保险,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规模经营。
上一条:中央一号文件:补齐农村短板 厚植发展优势——三论学 …     
下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发表时间:〖2017/2/10〗    浏览次数:〖1184
平台简介 | 工作职能 | 机构设置 | 办事指南 | 联系我们 | 资质荣誉 | 客户留言
陕西省农业机械检测与技术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 2011-2112    技术支持:万企互联    
地址:咸阳市毕塬西路九号    电话:029-33248703   在线QQ: 30490040223049004022   13200684111320068411